Saer,原名刘希汉。22岁。擅长风光、人像摄影。其拍摄的主题作品《融化的冰川》获得2009-2010年度“国际大学生影像节”最佳平面摄影奖。
幼时学国画八年。汽车工程专业,同时攻读北大经济学双学位。现正尝试互联网创业,主要从事网站图片编辑工作。
喜欢拍佛教题材,谈不上信佛,但是会看佛经故事,听佛偈,到寺庙感受宁静。
欣赏Norman Jean Roy和Ilay Rashap这两位摄影师对光线精准的把控和对场景的拿捏。
认为技术是手段,服务于拍摄目的,自己可能只发掘了相机30%的功能,但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就够了。
子陌:你在什么样的机缘下接触到摄影?
Saer:老爸在我小的时候就是一个相机控,家里收藏了大大小小30多台相机。曾经我觉得那就是一堆破烂,现在我的破烂反而比他更多。机缘巧合下感受到了摄影的魅力,从凤凰205开始,到佳能的EOS数码单反,再到各式各样的胶片相机,玩过的也不下20台了。从2011年接触胶片开始,就很少用数码了。现在常用的有Mamiya 7 II、Minolta TC-1、Contax G2、Bronica SQ-Am等。
子陌:给我们说说那些片子的故事吧。
Saer:有一张在青海茶卡盐湖拍的片子。当时是凌晨时分,大家都在盐湖边上等日出,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满是锈迹的破车,觉得很有冲击力,有一种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于是我把它拍了下来。
有一张日落的,当时情绪就是到那了吧,然后不管拍什么都是那个情绪了。有种孤独的感觉。
子陌:那张大海,拍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很宁静?
Saer:对,当时刚刚有了心上人:)
子陌:可是还会有孤独感。
Saer:是,就是一种漂泊无着的感觉。
子陌:那个抱着小提琴的姑娘呢?是心上人么?
Saer:不是不是。没什么故事,那天天气特别好,感觉也特别对。
子陌:说说山西大院组图吧,里面每一张构图都是相似的。
Saer:山西大院这组片子是今年冬天专门赶在旅游淡季冒着零下十几度去拍摄的一个专题,就是以一种重复的构图来表现山西各式各样的大院,在相似中展现各自特点。你仔细看它们的门、窗户、柱子,以及地上的装饰都是不一样的。
子陌:石窟那张呢?
Saer:这是我正在拍摄的另一个专题《佛影》中的一张。拍摄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以及乐山大佛。现在进行到一半了,云冈和乐山大佛已经拍完。
子陌:想要表达什么?似乎有点禅的味道。
Saer:我拍摄的时候故意把佛身遮住了一部分,其实是想表现见佛的一个道理,在参禅的时候,想见佛,与佛对话,得佛谛,要求诸内心。我在每张照片下都会放一条偈语。这张照片下面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子陌:对摄影来说,有时候技术并不是最重要,想法才是最重要。就好像你现在拍摄的很多主题,包括你曾经得奖的片子,都是很有想法很有意义的拍摄,这些想法或者说灵感来源是什么呢?
Saer:其实就在于平时积累,每个人都会不时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只是把他们记录了下来。一场电影、一本书、一个际遇,一个人,都会让我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子陌:摄影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或者说收获是什么?
Saer:眼睛看取景窗的时候,忘掉很多烦恼。
子陌:最后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以后在摄影这条路上取得怎样的成就呢?
Saer:没有想过,摄影对我来说只是放松心灵的一种手段,和你看电影没有区别。我当然希望越拍越好,但是目前不想预设目标。
2 评论
春来草自青,一切皆禅机。
摄影是用心的艺术,观片亦是,往往解读即误读。所以不多说,大家自己看,自己去悟生命自由之道。